沿河口村87岁的老人看到去年救过自己的消防员黄志川和张诚鑫格外激动,紧紧拉住他们的手舍不得松开 本报记者甘南摄
站在明长城的烽火台上俯瞰,黄志川脚下的沿河口村已重获新生。距离去年遭受水灾的老村不远,新的沿河口村已经建成,全体村民将陆续搬迁至此,开始新的生活。
黄志川是门头沟区斋堂消防救援站副站长,去年他和4名队友带领沿河口的乡亲们,创造“零伤亡”的抗洪战绩。正值“七下八上”主汛期,昨天他和队友张诚鑫再次来到沿河口村,了解村民防汛和家园重建情况。
“回想去年这个时候,我们正和百余位村民挤在烽火台上,心里很感慨。如今最大的心愿是村民远离灾害,过上好日子,我们就踏实了。”黄志川说。
老人紧紧攥住救命恩人的手
斋堂镇沿河口村四面环山,石羊沟从村中经过,在山沟两侧山腰,各有一座600多年的明代长城烽火台,如同两名将士,守卫着这个古村落。
“进入汛期后,我们来过沿河口村好几次了。”在前往烽火台的路上,黄志川指着老村一处房屋说,“看墙上的水线,当时水有两米多深。”
去年大雨到来前,黄志川临时受命,带着4名消防队员连夜赶来,提前备防。“没想到后来雨越下越大。”
沿河口村一处烽火台建在岩石之上,居高临下,坚固稳当,成为宝贵避难之所。暴雨中,黄志川带领队员爬上爬下十多趟,疏散转移百余名村民。“大家挤在六七十平方米的烽火台上,拥挤、潮湿,缺吃少喝,但好在一个都没少。”
黄志川还记得,第二天凌晨,他刚打个盹儿,就被队友张诚鑫摇醒了,“队长,村里还有人!”
昨天,在老村,黄志川和张诚鑫见到了去年曾营救的那家人。
“当时,我婆婆心脏不好,需要吃药,我和丈夫就搀着老人从敌楼上下来拿药,谁知刚进家不久,洪水暴涨,很快漫上屋顶……”李大妈看到黄志川和张诚鑫,眼中闪着喜悦之情,热情地拉着他们进了家门。
李大妈回忆,去年遭遇暴雨时,当时眼见一家人走不了,李大妈和丈夫带着老人爬上屋顶,拼命摇着手机电筒,向烽火台上的儿子示意“别下来”。万幸,这束灯光被张诚鑫看到。
“奶奶,您还记得我们吗?去年洪灾,您下来拿药,是我们把您抬上了烽火台。您的身体怎么样?”李大妈的婆婆今年87岁,老人一看到黄志川和张诚鑫,就紧紧攥住他们的手舍不得松开,“我精神头还不错,孩子们放心。”
村民们憧憬未来新生活
近几天,北京暴雨频发,沿河口村的防汛工作如何?黄志川从烽火台上一下来,就直奔村委会,向沿河口村的村干部了解最新情况。
“我们在河道外侧增修了一道防洪挡墙,防止洪水漫堤,沙袋、救生圈等防汛器材以及食品、药品和饮用水等防汛物资都已备足。之前演练了好几遍,每次暴雨来临前,村民都会转移到新村。”村干部说,新村地势较高,比老村更安全。
新村已建好,李大妈一家为何还住在老村呢?村干部解释,老村96户村民都会搬迁新址,“新房今年2月已基本建好,村民根据自家装修进度,正陆陆续续搬迁,暴雨一来,还是要先到新房避险。”
“我们新家基本装修好了,等把老屋的家具都搬过去就能住了。”李大妈对新家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。“我带你们瞧瞧去。”
从老村走路10分钟,就来到了李大妈的新家,那是一座拥有独立院落的二层小楼,周围邻居也是同样的精致小楼,错落有致,房前屋后都长着高大粗壮的核桃树。走进李大妈的新家,窗明几净,已经有了烟火气息。
“我们的新家有170平方米,楼上楼下共5个卧室。”李大妈欣喜地介绍,她今年61岁,之前经营了一家民宿,“新家布置好了,我还干民宿,主打农家饭,让来咱们这儿的游客尝尝我的手艺。”
李大妈的设想不止于此。“我还打算拉上周围两家邻居入伙,他们主要做接待住宿,我家主做餐饮,我们合力把民宿搞好。”
站在新家二层露台上,李大妈指着天边圆滚滚的巨大云朵,脸上洋溢着对家乡的骄傲,“俺们这儿山青水绿天蓝,以后欢迎大家来做客。那句话咋说来着?石头村里观山景,核桃树下看星星。”(北京日报记者 张宇)